宝华禅寺公众号
宝华禅寺二维码

解惑答问(二)

2018-06-25 18:39:37 天台山宝华禅寺 阅读
妙言妙语背景1

【问】师父吉祥!常听人说:前世不修今世苦,今世要修没功夫。我想好好修行,但每天工作和家里的事很多,很忙,心静不下来,又不能躲起来,我该怎么办呢?

【答】阿弥陀佛!如果我们把修行理解成只是静下来打打坐,诵诵经,持持咒,这样理解那就有错误和偏差。

修行就在生活中,《金刚经》中讲到一切法皆为佛法,就是这个道理。行住坐卧,吃喝拉撒,待人接物,处事无一不可以修行,就看我们是否能把心安住,安住当下,与当下相应,与你所做的事相应。

为什么我反复提倡要禅净双修呢?禅的修行就融入生活中,挑水、劈材无一不是禅,无一不是修行。

解惑答问(二)(图2)

【问】师父,现在流行临终助念,请问,真的能往生吗?请师父开示!阿弥陀佛!

【答】阿弥陀佛在成佛之前,发了一个大愿,他说:“若有众生,欲生我国,至心信乐,乃至十念。若不生者,不取正觉。”那么,阿弥陀佛这个大愿后来实现了,所以他就成佛了。他就如同太阳一样普照万物,无分别地普照万物。

只是众生愿不愿意接受太阳的沐浴和光芒,如果你躲在阴暗处,躲在屋子里不出来,怎么会晒到太阳啊?太阳不可能照射在你的身上。所以,净土信仰要具备三个资量:信、愿、行。

信,就是一定要坚信极乐世界和阿弥陀佛,他能救你。

愿,就是一定要发愿,在今生这个有形生命结束的时候,哪儿都不去,只去极乐世界,去追随阿弥陀佛、观世音菩萨、大势至菩萨及极乐世界所有的菩萨和修行者,追随他们继续修行,早日成就,这是愿。

行呢,就是在自己有时间的时候多念佛,多诵《佛说阿弥陀经》,让这个佛号在你的八识中,不断种下去极乐世界的因。就是要多念佛,南无阿弥陀佛!这样不断地种进去,如果能念到念而不念,不念而念,那么这个境界就叫一心不乱,生命结束必到极乐世界。

如果我们无法念到念而不念、不念而念的一心不乱,那么就要靠助念。当你命终时,有人帮你助念。往往我们今生生命结束,有三个因缘决定到底去哪里。一个因缘就是随念,你最后一个念头停在哪里,那么你就到哪里,到那个法界。

如果你最后一个念头停在舍不得你的爱人和儿女,那么对不起,再回来继续与他们产生关系。今世自己身边所有的人,都是前世的冤亲债主,又聚在一起了。如果你最后一个念头停留在阿弥陀佛、极乐世界,那么当然到极乐世界,所以助念的作用就在这里了。

临命终时,意念很弱,我们提不起自己念头的时候,有可能会随业力跑的时候,助念带着你心中有一句“阿弥陀佛”,必然往生。如果有这样的因缘,要去多参加助念这样的活动。

因为这就叫因,如是因、如是果。你种下这样的因,那么当自己在离开这个人间的时候,就会有各种的因缘来助你往生极乐世界,所以如果有这样的因缘,多去参加助念的活动。

阿弥陀佛!

解惑答问(二)(图2)

【问】师父说这世生命结束时,有三个因缘决定你往生哪里:一个是随念往生、一个是随业往生,还有一个是什么呢?恭请师父开示。

【答】我们往生——今生生命结束的时候,要去哪里,确实是随三个因缘,主要归起来的话,一就是随这个念,最后念头我在前面已经讲了,念头停到哪里,就到哪里,往往就到那个法界。

然后就是随业,随我们造的业,往往造善业、恶业。大善,是个大善人,那么在六道中就往上喽,大恶,就直接往下啦,所以这是比较直接和快速的这个往生。

那么最后呢,第三个方面就是随修,随你的修行的功夫。所以,很多人修行靠自己了,就是随修。

阿弥陀佛!

解惑答问(二)(图2)

【问】师父吉祥!师父,人到中年常常会遇到家人或者自己身体不适,然后就会特别紧张,怕得病。这个需要弟子如何做,才能帮助家人和自己摆脱这种负面的想法?恭请师父开示。

【答】就这个问题——负面情绪的问题,担忧的问题,我曾经有一堂课特别讲到,就是我们的担忧、我们的担心、我们的焦虑,往往是促使事情发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缘。

因此,这种心态对身体的健康本身就非常不利。因为,是我们自身对这个色身的认识不够,这个色身它并不是我们真正的自己。我反复地开示过,它只是有点儿像我们所使用的一个工具。

只是因为我们迷在这个色身上,把它当成了自己而已。因为我们与它的连接太紧密了,所以芸芸众生很难把它,把真正的自己分离出来。所以就执着这个身体。

首先从认知上,要知道这个身体无论怎么去保养它,去保护它,它有生必有灭,因为它是有为法,那是生灭,是自然现象,叫生老病死啊。

正由于如此,我们要从中——从这个身体的变化中,从生老病死中,去更加地感悟无常这个真理。这是从认知上首先要正确,一不要去担心,过多地担忧。担忧反而会促使事情发生;二不要认同这个身体就是自己,通过这个不断地觉悟或实证的功夫,去超越身体的认同感。

三呢,就是说到父母也年纪大了,怎么样帮助父母能更加快乐健康地生活,安度晚年。我认为,这个应该尽大孝。我曾经开示过,孝道有三:一就是满足父母的物质需要,叫小孝;中孝是满足父母的精神需要;大孝是争取帮助父母找到信仰,战胜和超越对死亡的恐惧,这是尽大孝。

再者,可以一方面引导父母找到一个信仰,有了信仰,老人就会把得失、过去经历的爱恨看得更淡一些,就不太执着,这是心态,首先是具备一个比较平和的心态,这心态对身体健康有好处,这是一方面。

另一方面呢,可以教一教父母一些简单的健身方法。我在宝华禅寺的网上可能有这个《健身七法》,那不妨把这个禅门的《健身七法》也传给父母。另外,还有一些社会上、民间的一些健身方法,都可以教一教父母,让父母也要多锻炼。

首先是心态,然后身体多锻炼,起居适宜,就会更加健康、更加快乐。

阿弥陀佛!

解惑答问(二)(图2)

【问】常听人说,禅宗是针对最上根器的佛子,而净土宗是利钝普适的。但作为佛门新生,大多不太了解自己是什么根器,常常不能正确定位自我,有时过于谦卑,有时过于自傲。那么佛弟子该怎么自我定位,并选择修行法门呢?恭请师父开示,感恩师父!

【答】利根跟钝根也只是头脑的分别,外在的表相。

也许,许多拥有知识学问的人,总认为自己是利根根性的人,却不知他所知道的那些东西——知识也罢,学问也罢,往往反而成为他的所知障,障碍了他对本性的领悟。也许一个钝根的人,他反而容易一瞬间悟道,就是因为他没有那么多障碍,很容易接近他的本性。

至于选择什么法门修持,让自己生欢喜,首先这个法门让自己生欢喜,并且愿意以此修持。另外,最关键的无论是什么法门,是否从中能让自己有所觉悟,这个觉悟会体现在我们的行、住、坐、卧、待人接物的处事中。

比如说,过去看不惯别人,或者过去容易斤斤计较,那么通过修持,变得心量、胸怀更大一些了,过去为一点小事就会烦恼,那么通过这个法门的修持,现在又豁达了很多,不那么斤斤计较,不那么容易生烦恼,这都是受益的表现啊。

在古时候,大家语言比较简单,往往对释迦摩尼佛那个直指人心、见性成佛的禅法,无法用头脑去领悟。现今语言稍丰富一点,实际上就是学会一种活在当下,安住当下的这个状态。

我给你们讲过内在生命的四个状态,那个觉知状态。在禅的修行里面,关键是有渐悟和顿悟之差异,这个是如是的:这个渐悟呢,需要不断地、经常地提醒自己,能提得起那一念觉知,培养、唤醒这个觉知,不断地让觉知的这个功夫和力量增加。

顿悟就是只要你提得起当下一念觉知,那一刹那就是顿悟。所以,不在于什么上根性人的才能修,关键在于是否能提起那一念觉知。无论是妄念来了,情绪来了,还是外在的一切境界,如果能提得起那念觉知,去观照,去觉察,那么那个当下就叫顿悟。

当然对年龄大的老年人来说,我们更提倡以念佛收摄身心。因为念佛还有一个相嘛,那个相就是一句“阿弥陀佛”,还有极乐世界的那个美好的境界的吸引。所以有那个相,老年人修起来比较容易一点。

我总觉得对你们大家来说,又受过一定的教育,又有一定的经历,学佛也会有一些感悟的人,最好是禅净双修。所以古大德才说:有禅有净土,犹如带角虎。今世做人师,来生就做佛祖。

所以,禅净双修在佛教的历史上——佛教东传来中华以后的历史上,为什么禅、净是两个最大的法门,也是摄受人最多的两个宗门?就是因为禅直接面对现世人生,现世人生时时刻刻都可以把握,都可以提起一念觉知,修持。

那么净土呢,就是我们的一种保障。禅的修持是自力救度,但是,最终如果我们靠自力救度能了生死、出轮回的话,难就难在我们生生世世造的业太多了,要靠自力把业障全部消尽比较难一些,所以最终还要指望他力救度,净土法门就是他力救度。

自力、他力一起下功夫,今生必了。所以,要有这个信心,因此,这两个法门都好,都应该修持。

阿弥陀佛!

解惑答问(二)(图2)

【问】师父吉祥!说人修到一定的境界,会有个慧眼打开,是什么意思?是不是我们俗说的,会算出来一些天机的事情吗?

【答】有问开慧眼的事情,在我们的修持、修行的过程中会出现这样的现象,就是在佛教称为五眼,开五眼。

首先我们现有的这个肉眼,肉眼就是只能看到三维空间的,这个叫肉眼。如果修持到有一定的定力,定力比较强的情况下,天眼就会开,天眼就超越,可以看到三维空间无法感受到的世界。

天眼后面这叫慧眼,如果慧眼开的话,就可以读懂人间万物的很多事相。平时佛教所说的般若智慧,这个就带有一个般若智慧了。而我们人世间,现在所认为的所谓的智慧,那不叫智慧,与智慧没关系,都是一些小聪明,反应快啊等等的,这个不是智慧。慧眼开了会有一种超人的智慧,这是慧眼。

另外,慧眼后面就叫法眼。如果法眼一开,那么你无论听谁讲法,能识正法,法眼一开就能识正法了,这是非常不简单了。 最后就是佛眼,佛眼一开了,当然本身就是成佛的境界了,那是在佛的境界上谈佛眼,有这五眼。

阿弥陀佛!

解惑答问(二)(图2)

【问】恭请师父开示!内明(即通达佛法)和通达佛道一样吗?有什么区别吗?

【答】信众说,通达佛法,通达佛道,那个内明有什么区别?当然有区别了。通达佛法只是在法上,还在修,那还只是一个渐进的过程,也可以说在成佛之路上。那通达佛道就是果了,证果了,那是果地上的问题了,所以差别在这里。

阿弥陀佛!

妙言妙语背景2
天台山宝华禅寺

Copyright © 天台山宝华禅寺 版权所有

天台山宝华禅寺    www.ttbaohua.com

浙ICP备17056337号

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:浙(2022)0000376